对很多电商从业者来说,日常卖货最怕踩的 “坑”,莫过于突然收到法院传票 —— 只因卖的商品被指涉嫌商标侵权,面临赔偿甚至更严重的后果。这时候,不少人会听说 “合法来源” 能帮忙脱责,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就用通俗的语言,跟大家聊聊这个关键问题,帮大家避开法律风险。
首先得明确一点:“合法来源” 不是万能的 “免罪符”。想靠它抗辩成功,必须满足法律规定的两个硬条件,这在《商标法》第六十四条里写得很清楚。第一个条件是 “确实不知道所售商品侵权”,简单说就是你在进货时,主观上没有意识到这是有问题的商品,比如从有正规资质的供应商拿货,对方能提供清晰的产品来源证明,而非随便找的 “上家”。第二个条件更关键,要能完整拿出进货凭证 —— 不是口头说说 “我从别人那进的”,而是得有实实在在的证据,比如进货合同、银行付款记录、上家的联系方式和资质信息,甚至物流运输单据也不能少。
举个真实的例子,之前有位电商从业者,因为所售商品被起诉商标侵权,他没有慌着辩解,而是立刻整理出了在电商平台的进货订单、付款截图,还有完整的物流跟踪记录,这些证据清晰地证明了货物的来源和自己进货时的 “不知情”。最后法院认定他的 “合法来源” 抗辩成立,最终只承担了 1000 元的合理诉讼开支,大大降低了损失。
但反过来,如果存在明显的 “可疑情况”,“合法来源” 抗辩就会失效。比如有些从业者长期售卖同类疑似侵权商品,或者进货价格远低于市场正常价 —— 明明市场价几百元的商品,你几十元就能拿到货,这种情况下,法院很可能认定你 “明知故犯”,就算拿出进货凭证,也难以脱责。
更要警惕的是,这不仅是民事赔偿的问题,还可能涉及刑事犯罪。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只要销售侵权商品的金额超过 5 万元,就可能构成犯罪;要是金额特别大或者情节特别严重,最高甚至可能面临 15 年有期徒刑。这可不是 “赔钱了事” 那么简单,一旦触及刑事红线,对个人和生意的影响都是毁灭性的。
给大家提几个实用的建议:第一,平时一定要养成保留进货证据的习惯,不管是线上订单还是线下合同,付款记录、聊天记录、物流单据都要分门别类存好,不要等出了问题才手忙脚乱找证据。第二,一旦收到侵权起诉通知,千万别自己随便抗辩 —— 很多人因为不懂法律,胡乱说 “我不知情”“我有来源”,反而因为证据不足或表述不当,错失抗辩机会。正确的做法是立刻找专业律师分析情况,让律师根据你的证据和案件细节,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