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律师
擅长领域:专利侵权、专利无效、著作权侵权...
擅长领域:专利维权、商标纠纷、不正当竞争...
擅长领域:商标纠纷,域名注册,著作权侵权
擅长领域:专利纠纷、专利布局、商标检索
一文读懂常见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企业与个人必备维权指南
2025/9/12 9:52:48
知识产权作为创新成果的法律保障,贯穿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 从日常使用的软件版权,到商品上的注册商标,再到技术产品的专利保护,其权益边界与侵权风险息息相关。无论是企业经营者、创作者,还是普通消费者,明晰知识产权侵权的具体情形与法律后果,既是避免无意侵权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础。本文将系统梳理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三大领域的常见侵权行为,结合法律规定与实务要点,提供清晰的风险提示与应对方向。
著作权保护文学、艺术、科学领域的原创作品,包括文字、音乐、美术、计算机软件等。未经授权的使用、篡改、传播等行为,均可能构成侵权,具体情形如下:
重要提示
法律责任
:侵权行为可能面临民事赔偿(如赔偿权利人经济损失)、行政责任(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者(如大规模盗版获利)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合理使用例外
:仅为个人学习、评论、新闻报道等非商业目的使用,且未影响原作品正常传播的,可依据《著作权法》认定为 “合理使用”,无需承担侵权责任。
风险规避
:使用他人作品前,务必确认是否取得明确授权,留存授权文件,避免因 “疏忽未授权” 导致侵权。
商标权保护企业或个人在商品、服务上的专用标识,未经授权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易导致消费者混淆,需承担法律责任。常见侵权行为包括:
- 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完全相同的商标;
- 未经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在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 / 近似商标,足以导致消费者混淆;
-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商标标识(如假造品牌 logo 贴纸);
- 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后,将该商品重新投入市场(即 “反向假冒”);
- 为他人实施商标侵权提供便利条件(如提供仓储、运输、网络平台服务);
特别注意:不正当竞争风险
若将他人注册商标、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导致公众误解商品来源的,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需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承担责任。
注册商标正确使用方式
- 使用注册商标时,可在商品、包装、说明书上标注 “注册商标” 字样或注册标记(“注” 或 “®”),标记需置于商标右上角或右下角;
- 若《商标注册证》遗失或破损,需向商标局提交补发申请:遗失的需在《商标公告》刊登遗失声明,破损的需将原证书交回商标局;
- 如需商标局出具变更、转让、续展证明或优先权证明,需提交相应申请文件。
三、专利权侵权:发明、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的保护边界
专利权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类创新成果,未经许可实施专利技术或使用专利设计,均可能构成侵权,具体分为直接侵权、间接侵权、假冒 / 冒充专利三种情形:
(一)直接侵权行为
- 制造专利产品:未经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 使用专利产品 / 方法:未经许可,使用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产品,或使用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 销售、许诺销售专利产品:未经许可,销售或通过广告、展览等方式许诺销售专利产品;
- 进口专利产品:未经许可,进口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产品,或进口依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二)间接侵权行为
- 销售侵权辅助品:销售专利产品的核心零部件、专门用于制造专利产品的模具,或实施专利方法的专用设备,为直接侵权提供便利;
- 擅自转让专利技术:未经专利权人授权,转让其专利技术,诱导、帮助他人实施侵权。
(三)假冒与冒充专利行为
- 假冒专利:未经许可在产品、包装、广告中标注他人专利号,误导公众认为是专利技术 / 设计;伪造、变造他人专利证书、专利文件;
- 冒充专利:将非专利产品 / 方法冒充专利产品 / 方法(如在普通产品上标注 “专利产品” 字样,实际未获专利授权)。
专利侵权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
:专利管理部门可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限期改正、罚款;也可应当事人请求,调解赔偿数额;
民事责任
:包括停止侵权(立即停止实施侵权行为)、赔偿损失(按权利人损失、侵权人获利或专利许可费倍数计算)、消除影响(如公开承认侵权,恢复专利产品商誉);
刑事责任
: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直接责任人需承担刑事责任。
侵权免责情形
以下行为不视为专利侵权,可作为抗辩理由:
- 专利产品经权利人许可售出后,再次销售的(权利用尽);
- 在专利申请日前已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已做好制造 / 使用准备,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实施的(先用权);
- 临时通过中国领陆、领水、领空的外国交通工具,为自身需要使用专利技术的(临时过境);
- 侵权人可通过 “现有技术抗辩”(证明所用技术为专利申请前已公开的技术)主张免责,但需提供充分证据。
面对市场中的知识产权侵权,权利人可根据侵权情节与自身需求,选择以下维权路径:
- 发送律师函:向侵权方明确指出侵权事实,要求停止侵权并协商赔偿;
- 投诉下架:向电商平台、线下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要求下架侵权商品;
- 和解调解:通过第三方调解机构或法院调解,达成赔偿与停止侵权的和解协议;
- 行政裁决:向专利、商标、版权管理部门申请行政裁决,由行政机关责令侵权人承担责任;
- 民事诉讼: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赔偿损失并追究民事责任;
- 刑事打击:若侵权行为情节严重(如大规模假冒专利、盗版获利巨大),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刑事责任。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既要树立 “尊重知识产权” 的意识,避免因疏忽触碰法律红线,也要主动保护自身创新成果 —— 及时申请专利、商标注册,留存创作 / 研发证据,一旦遭遇侵权,可通过合法途径精准维权,共同维护健康的市场创新环境。
如果您遇到知识产权法律上的困扰,不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