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生产、采购、使用产品时,常面临一个困惑:“我只是用在自己工厂,没卖钱,也算‘为生产经营目的’侵权吗?” 其实 “为生产经营目的” 是专利侵权认定的核心前提,但它并非只看 “是否赚钱”,而是有明确的法律判断逻辑。今天就从 “定义、情形、误区” 三方面,帮你理清这个关键问题。
一
先明确:法律说的 “为生产经营目的” 到底是什么?
根据《专利法》第十一条,“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构成专利侵权”。
这里的 “为生产经营目的”,核心是行为与 “企业经营活动” 直接相关,旨在服务于企业的生产、销售、运营等盈利或维持经营的目标—— 哪怕没实际赚到钱,只要行为是为了企业经营,就可能被认定。
举个简单例子:某机械公司买了一台涉嫌侵权的专利设备,用于自己车间生产零件(不是对外销售设备本身)。虽然公司没靠 “卖这台设备” 赚钱,但设备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服务于核心经营业务,就属于 “为生产经营目的”。
二
这 5 种常见情形,都可能被认定为 “为生产经营目的”
实务中,判断不看 “表面形式”,看 “行为是否服务于企业经营”,这 5 种情形最容易踩坑:
1. 生产 / 制造:哪怕产品没卖出去,也算
只要企业为了后续销售、自用生产(比如生产专利零件组装成自己的产品)而制造专利产品,不管产品是否最终流入市场,都算 “为生产经营目的”。
比如:某电子厂生产了一批涉嫌侵权的专利芯片,计划用于自家手机组装,结果芯片还在仓库没使用,就被专利权人发现 —— 法院仍会认定其制造行为是为了经营,构成侵权。
2. 使用:自用服务于经营,也算
不是所有 “自用” 都安全!如果使用专利产品 / 方法是为了企业的生产运营、业务拓展,而非个人消费,就可能构成侵权:
工厂用专利设备生产产品、酒店用专利家具提供住宿服务、公司用专利软件管理客户数据,都属于 “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
反之,员工个人买专利产品自己用(比如买专利水杯放工位),则不算。
3. 许诺销售:“展示” 就可能算,不用真成交
“许诺销售” 指通过电商页面、展会、宣传册等方式,明确表示要销售专利产品 —— 哪怕没实际卖出,只要是为了吸引客户、促成后续交易,就属于 “为生产经营目的”。
比如:某电商店铺在商品详情页展示 “新款专利设计台灯”,标注 “预售中”,即使还没发货,也可能被认定为许诺销售侵权。
4. 进口:为了经营而进口,不管后续用途
企业从国外进口专利产品,只要目的是 “用于国内经营”(比如进口后销售、自用生产),哪怕进口后暂时没使用,也算 “为生产经营目的”。
比如:某贸易公司进口一批涉嫌侵权的专利医疗器械,计划分给旗下合作医院使用,即使还在清关阶段,也可能构成侵权。
5. 间接服务经营:免费提供也可能算
如果企业免费向合作方提供专利产品 / 方法,是为了维系合作、促进自身主营业务(比如免费给经销商提供专利展架,方便其卖自己的产品),本质还是服务于经营,也算 “为生产经营目的”。
三
这 3 种情形,不算 “为生产经营目的”(可免责)
并非所有涉及专利的行为都算侵权,这 3 种情形属于 “非生产经营目的”,通常不构成侵权:
1. 个人自用
比如你买了一个专利设计的水杯自己用,或者家庭装修时用了专利款式的瓷砖,只要不是用于商业经营(比如开民宿用),就不算。
2. 科研 / 实验
企业或机构为了 “改进技术、验证专利效果” 而使用专利产品 / 方法,比如某研究所用专利设备做实验,目的是研发更先进的技术,而非生产销售,不算侵权。
3. 行政审批 / 检测
为了获得行业资质、产品认证而临时使用专利产品(比如医疗器械企业用专利部件做检测,以通过药监局审批),只要后续不用于生产经营,不算侵权。
四
企业最容易踩的 2 个误区,别再错了!
误区 1:“我没赚钱,就不算”
很多企业认为 “没卖出产品、没盈利,就不算为生产经营目的”—— 但法律看的是 “目的” 而非 “结果”。比如某公司生产了专利产品,结果因市场原因没卖出去,只要生产目的是销售,仍算侵权。
误区 2:“我只用了一部分专利技术,不算”
不管是使用专利产品的整体,还是核心部件,只要落入专利保护范围,且行为是为了经营,就可能构成侵权。比如某汽车厂用了专利设计的发动机(专利的核心部分),哪怕其他部件是自己设计,仍算侵权。
五
给企业的 3 点实用建议
采购 / 使用前做 “专利排查”:如果要采购设备、零件,或引入新技术,先查一下是否涉及他人专利(可通过专利数据库或咨询律师),避免 “不知情侵权”;
区分 “自用” 性质:如果是企业内部使用,先判断 “是否服务于经营”—— 比如办公室买专利绿植盆栽装饰,属于间接辅助经营,风险较低;但生产线上用专利设备,风险极高;
遇到纠纷别慌:若被指控 “为生产经营目的” 侵权,先梳理行为目的(比如是否有科研、实验的证据),及时咨询知识产权律师,判断是否属于免责情形。
如果你的企业正面临 “专利使用是否侵权” 的困惑,比如 “采购的设备是否涉及专利”“自用技术算不算侵权”,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结合具体场景帮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