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以案说法 > 知产干货分享 > 正文
推荐律师
  • 擅长领域:专利侵权、专利无效、著作权侵权...
  • 擅长领域:专利维权、商标纠纷、不正当竞争...
  • 擅长领域:商标纠纷,域名注册,著作权侵权
  • 擅长领域:专利纠纷、专利布局、商标检索
  • 离职后一年内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认定与法律适用
    2025/8/29 9:42:30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员工离职后短期内完成的发明创造常引发权属争议。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通过明确 “时间界限 + 任务关联” 双重标准,对 “离职后一年内发明创造归属” 作出刚性规制,既保障用人单位研发投入权益,也维护劳动者创新自主权。
    一、核心法律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法定规制的核心条款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条:明确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1.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进一步细化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 范围,其中第三款明确:“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 1 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属于职务发明创造。

    (二)关键概念的法律边界
    1. “离职后一年内” 的时间起算:以 “劳动、人事关系终止日” 为起算点(如离职证明记载的最后工作日),而非发明创造 “完成日” 或 “申请日”。即使发明创造在离职后 11 个月启动、12 个月零 1 天完成,仍不属于该时间范畴。

    1. “与原单位任务有关” 的认定标准:需满足 “直接关联” 原则,即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研发目标与劳动者在原单位的 “本职工作”(如岗位说明书载明的研发职责)或 “分配任务”(如项目立项书、任务计划书明确的研发内容)存在实质重合,而非仅涉及通用技术领域或间接技术启发。

    1. “物质技术条件” 的延伸适用:若离职后发明创造 “主要利用” 原单位未公开的技术秘密、专用设备、实验数据、研发平台等物质技术条件(即使未约定保密义务),即便与原任务无直接关联,仍可能被认定为职务发明。

    二、权属认定的三类典型情形
    (一)归原单位所有的法定情形
    1. 延续性研发成果:离职前已启动原单位任务相关的研发,离职后 1 年内完成技术方案闭环(如离职时已完成 70% 研发,后续仅补充实验数据);

    1. 任务衍生性发明:发明创造虽未直接对应原单位明确任务,但属于原本职工作领域内的技术改进(如原岗位为 “手机电池研发”,离职后 1 年内完成 “手机电池快充优化方案”);

    1. 资源依赖性发明:主要利用原单位未公开的核心技术参数、独家实验样本等物质技术条件完成,且无证据证明该资源可通过公开渠道获取。

    (二)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的例外情形
    1. 完全独立研发:发明创造的技术领域、核心原理与原单位业务无关联(如原单位从事机械制造,离职后研发医疗软件),且未利用原单位任何物质技术条件;

    1. 超期完成成果:虽与原单位任务有关,但发明创造完成时间超过离职后 1 年(即使申请专利在 1 年内,仍以 “完成日” 为准);

    1. 事前约定排除:原单位与劳动者书面约定 “离职后 1 年内与原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归个人所有”(需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且无显失公平情形)。

    (三)约定优先的特殊情形
    根据《专利法》第六条第三款,“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若双方在劳动合同、保密协议或离职协议中明确约定:
    • 缩短权属归原单位的时间(如离职后 6 个月内);

    • 扩大归个人所有的范围(如离职后 1 年内与原任务有关的发明归个人);

    只要约定不违反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强制性规定,司法实践中通常优先适用约定。
    三、实务争议焦点与证据认定规则
    (一)核心争议点
    1. “原单位任务” 的举证责任:原单位需提供岗位说明书、项目任务书、研发进度记录等证据,证明劳动者离职前的工作内容与诉争发明创造存在关联;劳动者则需举证证明发明创造的独立性(如个人研发笔记、外部资源使用记录)。

    1. “发明创造完成日” 的认定:若无书面研发记录,法院通常结合专利申请文件中的 “背景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实验数据形成时间、第三方鉴定意见等综合判断,而非仅依据劳动者自述的 “完成时间”。

    1. “物质技术条件利用” 的界定:若原单位主张劳动者使用其技术秘密,需证明该技术属于 “未公开且具有商业价值” 的秘密信息,且劳动者曾接触该信息;若劳动者仅利用公开技术文献或通用设备,不构成 “主要利用原单位物质技术条件”。

    (二)典型司法案例倾向
    • 在(2022)最高法知民终 123 号案中,法院认定:劳动者离职后 1 年内完成的 “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方案”,与原单位分配的 “电机驱动系统研发任务” 在技术目标、核心参数上高度重合,即使劳动者主张 “优化了算法”,仍判定为原单位职务发明。

    • 在(2021)京 73 民终 2456 号案中,法院认为:原单位无法证明劳动者离职前接触过诉争发明创造的核心技术秘密,且劳动者提供了离职后独立购买实验设备的发票、外部专家咨询记录,最终判定发明创造归劳动者个人所有。

    四、企业与劳动者的风险防范建议
    (一)企业端
    1. 完善劳动合同约定:在劳动合同、研发岗位协议中明确 “原单位任务的范围”“离职后权属约定”“技术秘密接触记录”,避免模糊表述;

    1. 留存研发过程证据:建立项目立项、进度汇报、技术文档归档制度,对核心技术秘密的接触人员、接触时间进行登记,为后续权属争议提供证据支撑;

    1. 离职时权属确认:在员工离职交接时,明确告知其 “离职后 1 年内发明创造的权属规则”,对员工已启动的个人研发项目进行书面确认,避免后续争议。

    (二)劳动者端
    1. 明确离职任务边界:离职时要求原单位出具 “工作内容确认函”,明确自身在职期间的本职工作与分配任务范围,避免后续被扩大解释 “原单位任务”;

    1. 留存独立研发证据:个人研发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研发笔记(注明时间、地点、思路),保留外部资源使用凭证(如设备购买发票、文献下载记录),避免与原单位资源混淆;

    1. 谨慎签署离职协议:对离职协议中 “发明创造权属” 条款仔细审查,若存在 “离职后所有发明归原单位” 等不公平条款,可要求修改或拒绝签署,必要时咨询知识产权律师。

    五、结语
    离职后一年内发明创造的权属认定,本质是 “用人单位研发投入保护” 与 “劳动者创新自由” 的平衡。企业需通过规范管理、明确约定降低权属风险,劳动者需通过证据留存、合法约定维护自身权益。在司法实践中,“时间界限” 是基础,“任务关联” 是核心,“证据充分性” 是关键,各方均需在法律框架内厘清权利边界,推动科技创新活动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