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以案说法 > 知产干货分享 > 正文
推荐律师
  • 擅长领域:专利侵权、专利无效、著作权侵权...
  • 擅长领域:专利维权、商标纠纷、不正当竞争...
  • 擅长领域:商标纠纷,域名注册,著作权侵权
  • 擅长领域:专利诉讼,专利布局,商标侵权
  • 人工智能创作浪潮下的知识产权法律挑战与应对
    2025/7/7 10:02:09
    摘要

    在人工智能创作技术(AIGC)深度融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当下,AI 绘画、音乐生成、文学创作等新型创作形态对传统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形成多维冲击。本文从法律实务视角,深度剖析 AI 创作在主体认定、权利归属、侵权判定等核心法律问题,并结合司法实践提出系统性合规建议与争议解决路径,为企业及创作者提供专业法律支持。



    一、AI 创作重构知识产权法律生态的核心挑战
    (一)创作主体界定的法律模糊地带

    传统《著作权法》明确将 "人类创作" 作为权利主体要件,但 AI 生成内容的创作过程呈现 "人类指令输入 - 算法自主运算 - 成果输出" 的复合模式。例如某知名 AI 绘画软件用户输入 "星空 + 赛博朋克" 关键词生成的画作,其创作主体究竟属于指令输入者、算法开发者还是数据训练者?司法实践中,北京互联网法院在(2021)京 0491 民初 239 号案中认定 AI 生成内容不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而深圳中院在(2022)粤 03 民终 14410 号案则尝试将 AI 视为 "工具",权利归属于人类使用者。这种裁判分歧凸显了现行法律对 "创作主体性" 认定的滞后性,需要专业法律团队结合技术细节制定主体资格证明方案。


    (二)独创性判断标准的适用困境

    AI 生成内容的 "独创性" 争议集中在 "算法创作" 与 "人类创造性" 的区分。以 AI 音乐为例,某生成式音乐平台通过深度学习百万首流行歌曲后生成的旋律,其和弦编排与节奏组合可能具备形式新颖性,但本质仍是数据拟合的结果。我国《著作权法》要求的 "独立创作 + 最低限度创造性" 标准在面对 AI 生成内容时,需要结合算法自主性程度、数据来源合法性、人类干预环节等要素综合判定。律所实务中,常通过构建 "技术 - 法律" 双维度分析模型,为客户提供独创性评估及侵权风险排查服务。


    (三)权利归属的多元主体利益博弈

    AI 创作的权利链条涉及开发者(算法设计)、使用者(指令输入)、数据提供者(训练素材)、算力支持者等多方主体。例如某影视公司使用 AI 生成剧本时,可能涉及:①软件开发者的技术权利;②用户的创作指令贡献;③训练数据中涉及的在先作品版权。现行法律对 "AI 生成作品" 权利归属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出现 "开发协议约定不明→多方权属纠纷" 的典型问题。律所建议通过定制化《AI 创作权利分配协议》,明确各主体在算法研发、数据授权、成果使用中的权利义务边界。


    (四)侵权认定的技术举证难题

    AI 生成内容可能因数据训练中的 "无意识侵权" 引发法律风险。某图片公司发现其享有版权的摄影作品被 AI 学习后生成高度相似图像,而侵权认定需证明:①训练数据包含侵权素材;②算法输出与在先作品构成实质性相似;③存在主观过错。此类案件涉及复杂的技术取证(如区块链存证、算法代码分析)和法律论证(如 "接触 + 相似" 原则的适用),需要跨领域法律团队协同技术专家开展侵权调查与抗辩策略设计。


    二、律所实务视角下的系统性应对方案
    (一)立法建议与合规体系构建
    1. 参与法律修订实务:针对《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契机,协助企业提交立法建议,推动将 "人类实质性参与的 AI 生成内容" 纳入作品保护范畴,明确 "技术贡献度 + 创作干预度" 的权利归属判定标准。

    1. 企业合规指引制定:为 AI 研发企业起草《知识产权合规手册》,涵盖数据获取合法性审查(避免侵权训练)、生成内容权利标注(明确权属声明)、用户协议优化(约定成果归属)等操作细则。


    (二)权利归属的法律架构设计
    • 辅助创作场景:对于人类利用 AI 工具完成的作品(如 AI 辅助编剧、设计),建议参照《著作权法》关于 "演绎作品" 的规定,通过合同约定创作者与技术提供方的权利分配,确保指令输入者的 "创作性贡献" 获得法律认可。

    • 自主生成场景:针对完全由 AI 运算生成的内容(如算法生成的新闻摘要),建议建立 "技术开发者初步权属 + 数据提供者合理补偿" 的权利分配机制,通过数字版权登记(如国家版权局 DCI 体系)固定权利归属证据。


    (三)侵权争议解决的全流程支持
    1. 技术取证与鉴定:联合专业机构进行算法比对、数据溯源,运用区块链技术固化侵权证据,通过司法鉴定明确 "AI 生成内容与在先作品的相似性比例及独创性贡献度"。

    1. 多元纠纷解决策略

    • 行政投诉:针对网络平台侵权,协助客户向国家版权局、市场监管总局提交侵权投诉,快速下架侵权内容;

    • 民事诉讼:代理权利人主张 "过错推定责任",要求 AI 服务提供者证明其训练数据的合法性及算法的非侵权性;

    • 跨境争议:依托律所全球网络,处理不同法域间的法律冲突(如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与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合规衔接)。


    (四)产业创新的法律护航机制
    1. 数据合规服务:协助企业建立《AI 训练数据管理体系》,区分合法授权数据(获得版权许可)、公开领域数据(如 CC 协议素材)、自有数据(企业原创内容),避免因 "数据污染" 引发侵权风险。

    1. 技术交易合规:在 AI 创作工具许可、算力服务外包等交易中,设计包含 "知识产权担保条款"" 侵权责任分担条款 " 的专项合同,保障技术交易中的权利清晰性。

    1. 集体管理协作:推动企业加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通过批量授权模式解决 AI 训练中的海量版权许可问题,降低合规成本。


    三、跨境知识产权保护的特别关注
    面对全球 AI 创作产业的蓬勃发展,不同法域的法律差异形成特殊挑战:
    • 美国:采用 "人类作者主义",明确 AI 生成内容不享有版权(如 Thaler v. Perlmutter 案),但强调算法开发者的技术专利保护;

    • 欧盟:《数字单一市场版权指令》要求 AI 生成内容的 "人类创作贡献" 需达到 "足够创作高度",同时强化数据提供者的邻接权保护;

    • 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AI 生成内容应标注来源,不得侵害他人知识产权。

    律所跨境团队可提供 "多法域合规审计 + 争议协调" 服务,帮助企业在中美欧等主要市场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应对跨境侵权诉讼与技术出口管制。


    结语

    人工智能创作的技术革命不仅是对法律规则的挑战,更是推动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历史机遇。作为专注于科技与法律交叉领域的专业团队,我们始终致力于为 AI 研发企业、文化创意机构及创作者提供 "技术可落地、法律可支撑、商业可运行" 的解决方案。从合规体系构建到争议解决,从国内实务到跨境保护,我们以跨学科专业能力助力客户在创新浪潮中筑牢知识产权保护壁垒,实现技术价值与法律安全的双重提升。


    如需了解更多 AI 创作知识产权保护方案,欢迎联系我们的专业法律团队,获取定制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