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利民事诉讼程序框架
根据《民事诉讼法》《专利法》及司法解释,专利侵权诉讼程序包含以下核心环节:
1. 起诉与管辖
- 专属管辖原则:发明专利纠纷由知识产权法院或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专利法司法解释》第2条)
- 起诉要件:需提交专利权属证明、侵权证据、赔偿计算依据等基础材料
- 诉前禁令:权利人可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01条申请诉前停止侵权行为
2. 技术事实查明机制
- 技术调查官制度:法院可指派技术调查官参与庭审(《知识产权法院技术调查官规则》)
- 司法鉴定程序:涉及复杂技术问题时启动专业机构鉴定(《司法鉴定程序通则》)
3. 审理周期与审级
- 一审程序通常6-12个月,二审程序3-6个月
-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统一审理专利无效宣告与侵权诉讼交叉案件
二、专利侵权判定规则体系
1. 基本判定原则
- 全面覆盖原则:被诉技术方案包含专利权利要求全部技术特征(《专利法》第64条)
- 等同原则: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相同功能达到相同效果(《专利法司法解释》第13条)
- 禁止反悔原则:专利权人在授权/无效程序中的限缩性陈述不得在侵权诉讼中反悔
2. 特殊侵权形态认定
- 间接侵权:明知专用部件用于实施专利仍提供帮助(《民法典》第1169条)
- 共同侵权:多个主体分工协作实施侵权行为(《民法典》第1168条)
3. 2021年新专利法突破
- 举证妨碍规则:被控侵权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交证据可推定权利人主张成立(第71条)
- 惩罚性赔偿:故意侵权且情节严重的可处1-5倍赔偿(第71条)
三、被告抗辩事由体系化分析
1. 权利瑕疵抗辩
- **专利权无效抗辩**:同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起无效宣告请求
- **权利用尽抗辩**:专利产品经合法售出后后续使用不构成侵权
2. 不侵权抗辩
- 现有技术抗辩:被诉方案属于专利申请日前已公开技术(《专利法》第67条)
- 先用权抗辩:在申请日前已制造相同产品或做好必要准备
3. 合法来源抗辩
- 销售者证明产品合法取得且说明提供者(《专利法》第77条)
- 需同时满足无主观过错、提供完整供应链证据链
四、证据规则与实务难点
1. 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 初步证据规则:权利人需完成侵权可能性的初步证明(《证据规定》第1条)
- 举证责任倒置:涉及新产品的制造方法专利由被诉方证明差异(《专利法》第66条)
2. 关键证据类型
- 侵权实物证据:通过公证购买、证据保全等方式固定
- 财务账簿证据:法院可责令被告提交确定赔偿额的财务资料
- 电子数据证据:需符合《电子签名法》的完整性要求
3. 证据保全实务要点
- 诉前证据保全:需提供侵权初步证据及保全必要性说明
- 现场勘验程序:法院可组织专家参与生产现场技术勘验
五、典型案例与司法导向
1. (2020)最高法知民终2号:首次适用惩罚性赔偿认定恶意侵权
2. (2019)京73民初127号:运用举证妨碍规则推定赔偿数额成立
3. (2021)沪73知民初1号:对等同原则适用边界作出限制性解释
六、实务建议
1. 诉前准备阶段:完成专利稳定性分析、侵权比对报告、赔偿计算模型
2. 诉讼策略选择:综合运用行政无效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形成攻防体系
3. 证据管理规范:建立研发、生产、销售全流程证据留存制度
本文结合现行法律框架与最新司法实践,系统梳理了专利民事诉讼的核心法律问题。随着《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的实施,
专利司法保护正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持续发展,相关主体需密切关注裁判规则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