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以案说法 > 知产干货分享 > 正文
推荐律师
  • 擅长领域:专利侵权、专利无效、著作权侵权...
  • 擅长领域:专利维权、商标纠纷、不正当竞争...
  • 擅长领域:商标纠纷,域名注册,著作权侵权
  • 擅长领域:专利诉讼,专利布局,商标侵权
  • AI一键剪片技术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分析
    2025/3/13 10:08:05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内容创作带来了革新,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知识产权争议。其中,AI一键剪片

    功能因涉及对影视作品的切割、重组与传播,成为侵权纠纷的焦点。

    本文结合近期司法判例,从知识产权角度分析AI一键剪片技术的侵权认定边界及法律应对。


    一、典型案例与争议焦点

    2024年,全国首例AI文生视频侵权纠纷案在长沙审结。某网络公司开发的“AI一键成片”软件,允许用户将热播剧《庆余年》

    切割为3-7秒的短视频片段,并存储于服务器供用户二次创作和传播。

    版权方以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提起诉讼,法院最终认定被告公司构成直接侵权,判赔80万元。  

    该案的核心争议在于:  

    1. 服务提供者的责任界定:AI工具开发者是否因提供技术而豁免侵权责任?  

    2. 过错认定标准:如何判断服务提供者存在主观过错?  

    3. 商业模式的影响:积分奖励等激励机制是否构成间接侵权?


    二、法律分析: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根据《民法典》第1165条,生成式AI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认定以“过错责任”为核心。法院认为,若仅因用户生成侵权内容即归责

    于服务提供者,可能抑制技术创新,因此需综合以下因素判断过错:  

    1. 技术可行性:被告未建立有效的侵权防范机制,如未设置内容过滤或拒绝机制,导致侵权片段持续传播。  

    2. 行业共识:影视作品片段具有独创性,直接上传至服务器供公众获取的行为落入信息网络传播权控制范围。  

    3. 注意义务履行:被告未完善投诉举报机制,亦未及时更新侵权应对策略,直至开庭前仍可检索到侵权内容,显示其未尽合理

    注意义务。


    此外,法院驳回了原告关于“积分奖励构成教唆侵权”的主张,认为通用商业模式(如用户激励)若无直接诱导侵权的主观故意,

    则不构成间接侵权。


    三、AI剪片侵权的核心问题

    1. 作品使用合法性

      AI剪片的核心风险在于使用未经授权的影视素材。根据《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涵盖“使公众可在个人选定的时间

    和地点获得作品”的行为。

    被告公司将《庆余年》片段上传至服务器,直接提供生成素材,构成对原作品传播权的侵害。


    2. 技术中立抗辩的局限性

      被告曾以“技术中立”为由抗辩,主张其仅为工具提供者。但法院指出,技术中立原则需以不参与内容制作为前提。本案中,

    被告主动存储侵权素材并设计自动化剪辑功能,已超出中立技术服务的范畴。


    3. 独创性门槛的争议

      若用户通过AI剪片生成的内容具备独创性(如添加解说、混剪等),可能构成“合理使用”或“二次创作”。但本案中,

    被告提供的片段仅为原作品的直接切割,未体现新的创造性表达,因此不构成合理使用。


    四、平衡技术创新与版权保护的路径

    1. 服务提供者的合规义务

      - 事前防范:建立版权过滤机制,对上传素材进行初步筛查;  

      - 事后响应:完善投诉处理流程,及时下架侵权内容;  

      - 授权合作:与版权方达成协议,通过分账模式合法使用素材。


    2. 立法与司法动态调整

      当前法律尚未针对生成式AI制定专门规则,需通过判例逐步明晰责任边界。例如,杭州互联网法院在类似案件中认定,

    AI平台若未阻止用户利用侵权素材训练模型,需承担帮助侵权责任。

    未来立法或需区分“内容生成”与“内容传播”场景,细化平台义务。


    3. 技术伦理与行业自律

      行业协会可推动制定AI内容生成标准,明确训练数据来源合法性要求,并探索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手段辅助版权溯源。


    五、结论与启示

    AI一键剪片技术的侵权风险主要源于对版权素材的非法使用及服务提供者的过错行为。司法实践表明,技术中立不能成为侵权的

    挡箭牌,平台需积极履行注意义务并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同时,版权方亦需适应技术变革,探索授权新模式(如短视频分许可),实现创作生态的良性循环。未来,随着AI技术的深化应用

    ,如何在激励创新与保护知识产权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将是法律与产业共同面临的长期课题。


    **参考文献方向**:  

    - 司法判例:长沙市开福区法院(2024)湘0105民初XX号、长沙中院(2024)湘01民终XX号;  

    -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1165条、《著作权法》第10条;  

    - 学术观点:中南大学易玲教授关于“个案衡平”策略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