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品牌意识提升,企业注册商标的数量持续攀升。但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我国有效注册商标中约30%处于闲置状态——这些商标既未投入使用,也未通过合法途径流转,成为企业“食之无弃,弃之可惜”的沉默成本。
更严重的是,商标长期闲置可能面临被撤销风险(《商标法》第49条:无正当理由连续三年不使用,任何单位或个人可申请撤销)。如何让“沉睡”的商标焕发价值?本文提供6条实操路径。
一、商标转让:直接变现,实现资源流动
适用场景:商标与当前业务无关,但有市场流通价值。
操作方式:
1. 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或商标代理机构挂牌转让;
2. 定向寻找行业内有需求的企业(如初创公司、品牌升级企业);
3. 根据商标类别、知名度、有效期等综合定价。
案例参考:
某母婴企业因转型注销,将名下20余个母婴类商标打包转让,获利超80万元,远高于注册成本。
二、商标许可:长期收益,低成本创收
适用场景:希望保留商标所有权,但暂无自用计划。
许可类型:
普通许可:允许多家企业使用,按年收取许可费;
独占许可:独家授权,收取高额许可费(可约定销售分成);
排他许可:仅许可一家企业使用,保留自身使用权。
风险提示:
需在合同中明确被许可方的质量监督条款,避免品牌声誉受损。
三、商标质押融资:盘活无形资产,解决资金难题
适用场景:企业短期资金需求迫切,且商标具有一定知名度。
政策支持:
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银保监会推动商标权质押融资,部分地方政府提供贴息补助(如江苏对中小微企业贴息30%)。
操作流程:
商标价值评估→银行或金融机构审核→签订质押合同→知识产权局办理质押登记→放款。
成功案例:
浙江某食品企业以3个闲置商标质押,获得银行贷款500万元,缓解生产资金压力。
四、防御性布局:构建商标护城河,降低维权成本
适用场景:商标与主营业务关联性强,未来可能拓展市场。
策略建议:
1. 跨类注册:在关联行业(如食品企业注册餐饮类商标)、易被抢注的类别(如35类广告销售)提前布局;
2. 衍生保护:注册图形、英文、拼音等变体商标,防止近似商标侵权;
3. 地域扩展:通过马德里体系申请国际商标,为出国预留空间。
五、激活使用:低成本唤醒商标价值
适用场景:商标与业务存在潜在关联,暂无大规模投入计划。
轻量化运营方案:
1. 将商标用于子品牌、联名产品或赠品;
2. 授权内部团队用于创新业务试水(如新消费品牌试销);
3. 通过电商平台开设“品牌集合店”,以闲置商标孵化小众产品线。
六、公益捐赠:提升企业形象,实现社会价值
适用场景:商标无商业价值但具有文化、地域特色。
合作对象:
地方文旅部门(如区域公共品牌)、非遗传承机构、公益组织等。
案例参考:
某酒企将闲置的“红色文化”相关商标捐赠给革命老区,用于当地特产包装,助力乡村振兴。
法律提醒:避免商标闲置的3条红线
1. 连续三年未使用:可能被他人申请撤销;
2. 到期未续展:商标有效期10年,逾期未续展将失效;
3. 恶意囤积商标:非正常申请可能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驳回或宣告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