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以案说法 > 经典案例赏析 > 正文
推荐律师
  • 擅长领域:专利侵权、专利无效、著作权侵权...
  • 擅长领域:专利维权、商标纠纷、不正当竞争...
  • 擅长领域:商标纠纷,域名注册,著作权侵权
  • 擅长领域:专利诉讼,专利布局,商标侵权
  • 关于(专利侵权案件中)被诉侵权商品使用CCC证书情况的报告
    2022/4/22

    作者:薛金波


    引子:2018年04月09日本文初稿完成,后因办案需要发给苏州知识产权法庭法官。有感于2022年04月18日,我从《苏州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五周年十大亮点工作》的报道中获悉“(苏州知识产权法庭)通过发送司法建议完善平台规则,推动阿里旗下三大平台40多万商户2000万件3C认证商品的规范销售,获评全省法院优秀司法建议。”特旧文重提,在简单修改后推送给各位看官。关于本文与司法建议的关系,各位看官可查阅本人撰写的《在处理专利侵权案件过程中对“促进平台重视CCC证书管理、审核工作”的贡献——我与全省法院优秀司法建议的关系》一文。


    尊敬的审判长:

       根据本人对灯具产品在平台销售,使用强制认证证书情况的了解,就您可能关心的问题逐一汇报如下:

       一、关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

    与强制认证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包括:认证认可条例、强制型产品认证管理规定、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规定、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涉及ODM模式的补充规定等

    根据上述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对于列入强制认证目录的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均应获得CCC证书,且必须加贴相应标签,否则会遭致严重的行政处罚,及消费者合法维权。

    二、平台对CCC证书的要求

    依据通过网络获得的相关信息归纳如下:2016年6月1日,淘宝公司宣布全面启动“小门神”计划,其中包括对国家强制要求持有CCC证书的商品进行拉网排查,逐批清理线上违规商品。2016年8月4日起,平台陆续强制商品在发布或编辑时填写CCC证书编号。2016年8月8日起,平台陆续对CCC证书管控范围内的未填写CCC证书编号的商品做下架处理。

    根据通知要求,淘宝公司仅要求在商品信息中填写CCC证书编号,无需上传相应证书的扫描件及授权书,也即不会对相应产品是否属于经过认证的产品进行必要的文件审查。

    三、灯具行业淘宝商家的应对之策

    如前所述,淘宝商家为了应对平台规则。分别的应对之策有:1、自己申请CCC认证;2、在ODM模式下,申请并使用副证;3、未经授权,通过公开领域查询并获得CCC证书编号后,在商品信息中使用该未经授权的编号;4、针对前述1和2中方式,还存在在认证商品范围外使用CCC证书的情况。

    前述第1和2种情况都是合法使用,其他各情况都是违法使用。实际上,目前存在大量的违法使用情况存在。

    四、专利权人根据CCC证书起诉相应主体及平台提供工商(即淘宝或天猫)的理由

    1、依据CCC认证证书,认定相应主体可能参与实施了专利侵权行为的理由:

    首先,该CCC认证信息属于强制性及公示性质的信息,国家规定强制认证的目的在于保障产品质量并在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可以顺利地追究相应的责任人。从保护公众信赖利益的角度出发,不容许CCC证书申请人及产品制造者,以任何理由拒绝承认其与产品之间的关联。因为,任何拒绝理由的成立,意味着强制性监管的缺失。

    其次,CCC认证证书和产品上的商标信息具有相同的功能,均可表明产品质量,指示产品的来源、制造者等。由于前述二者存在的共同点,理应可以类推适用:产品商标所有人为产品的制造者的规定。推定认为,CCC认证证书中的证书申请者和产品制造者为该产品的责任人。

    再次,存在明确授权关系的情况下,由于被控产品的CCC认证证书是随时可查的,理应知道自己的CCC认证证书的具体使用情况,而其在明知自己的认证证书与被控产品存在关联的情况下,不予制止,也足以说明被上诉人三参与实施了专利侵权行为。

    最后,根据证据,最终审查认为,网络商家是未经许可使用CCC认证证书的,当然不能认定CCC认证证书上面相应主体需要承担专利侵权责任,但此种情况下,鉴于网络商家的明显过错,不能认定网络商家的销售行为是善意的,不应支持其合法来源抗辩并应对其承担的经济赔偿额予以重判。引导网络商家不再提供虚假的CCC认证信息。

    2、认定平台提供商承担法律责任的理由:

    尊重知识产权,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是每一个市场活动参与者应遵守的规则。

    虽然侵权责任法对平台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认定规则存在避风港原则。但,如果存在大量侵权,平台仍视而不见,则不应适用该规则。

    淘宝及天猫每年会处理大量的专利侵权案件,其理应清楚,在目前的审查模式下(即仅需要卖家上传CCC认证证书编号),其客观上为商家实施侵权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事实上,平台提供商,针对前述情况,对审查模式进行适当调整,不会给其增加过重负担。在这种环境下,平台提供商仍不改变审查规则,理应被认定为是放任的故意。其应对侵权责任承担帮助侵权的法律责任。